2013年2月19日。本地时间上午,“红滩磐石”堡垒修械所,4号汽修车间。
真壁元一朗解下油腻的蒙眼布,如释重负地出了一口长气。一块垫布铺在脏兮兮的工具桌上,M3A1冲锋枪就像睡着似地静静躺在那里,经过表面处理的钢铁枪身,黝黑当中幽幽地透着蓝光。他在视线遭受遮挡的情况下,只用1分20秒时间将这支自卫枪械重新组装完毕,算是今天的个人最好成绩了。
元一朗把桌子摆在修车桥前面,正对着那些来来去去的大块头持镰者。修械所的这些士兵,衣着打扮很像普通的车间工人,他们身穿灰蓝色的针麻布工作服,头戴圆筒型的短檐工作帽,在笨重的大型车辆周围爬上爬下,干不了多久就会被弄的满脸油垢,出汗出的后背整个湿透。
与甲胄鲜明的步兵同袍相比,车间里的持镰者既不威风,看上去也不怎么起眼。但他们仍是军人,有着严明纪律的军人。就元一朗所见,绝大部分士兵都在岗位上认真工作,彼此之间的交谈非常短暂,就算偶尔开个玩笑,短促的笑声也是转瞬即逝,让带队军官找不到机会大加训斥。
也正是由于这种纪律性,元一朗和他的货车才能一直享受孤独。当然了,他毕竟是豺群中的一匹狼,每隔几分钟,就会有视线落到修车桥这边,把他和二号货车好奇地打量一番。不过,那些外星士兵全都受到命令约束,绝对不会过来串门打扰。只要元一朗愿意,他可以在这里无限期地待下去,直到被菱皮兽分泌的粘丝覆盖全身,变成车间角落的一道风景。
真要这样倒也不错。元一朗在脑海中想象着这幅场景,自嘲地笑了笑。到时候,还能多一件外星衣服呢。放在YAHO日拍上,至少能卖个100万以上吧。
他倒是也想干点拆枪装枪之外的事情,让自己变得和持镰者士兵一样忙碌。可问题是,元一朗手上真没那么多工作可干。老早以前,他就给二号货车做完了全套检查,该有的保养也是一样不少;另一方面,这辆SuperGreat本身也非常争气,60公里简易土路跑下来,就连漆皮都没刮掉几块。
根据他的检查,三条车桥全都无碍,空滤、刹车片同样工作良好。底盘虽然被碎石子打到几次,不过非常幸运地没有伤到重要管线。硬要挑毛病的话,车胎倒是一点磨损,但是目前还用不着更换,按柿谷先生教的,把气压略微放低一点就好。
这些事情,都是在抵达红滩磐石堡垒的第一天完成的。从那以后,元一朗虽然每天(本地天)都会在4号车间待上几个间断时,却几乎没有什么能做的工作,比区公所的地方公务员都要清闲。就以今天为例,他连看车带检查即应机兵(11式强袭武侍的官方名称),总共只花了20分钟不到。接下来的多余时间,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打发了。
与此刻的元一朗相比,4号车间的外星士兵,简直就像一群辛勤的工蜂。这里位于指挥棱堡东北,是一座占地面积两千平方米左右,全部位于地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。阳光透过一排排天窗,仿佛金色瀑布一般飞流直下,龙门行吊在光柱之间缓缓行进,宛如万吨战舰一般气势逼人。
修车桥上,履带式拖拉机安静地趴在那里,任凭士兵钻进地洞沟里进行底盘作业;主通道边,持镰者们吆喝着撤去千斤顶,为刚修理完的军用卡车换上全新轮胎......机油、尾气、皮革、火药,众多的味道互相糅合,共同组成了一种绝不属于鸡尾酒会的特殊情调。
元一朗对此求之不得。他既喜欢隆隆作响的厂房,也尊敬辛苦劳作的工人,早就想有这样的机会了。在他左手边上,几名焊工正在吃力地修补野战炮防盾,蓝白色的光华逼得他接连眨眼;靠近防火门的方向,一整个排的持镰者正在和火炮战车全力对抗,简陋风炮发出震耳欲聋的突突声,把棍棒也似的笨重铆钉,接连不断地旋进装甲板接缝。
军政大佬不会喜欢这些场景。他们只会捂住鼻子走开,生怕金属碎屑溅到身上,弄脏了外国牌子的高级西装。很多年轻白领也会皱起眉头,觉得这里既落后又肮脏,简直像是从20世纪早期穿越回来的老旧工厂。实际上,摄制组第一次进来的时候,就连前原美咲都皱起了眉头,轻轻说了一句“好旧。”
是啊,怎么可能不旧呢。这里既没有四轮定位仪、也看不到轮胎平衡机,与国内的工厂相比,无论设备还是工艺,都只能用“原始”两个字来形容。不过,现代有现代的好,原始有原始的妙。对真壁元一朗来说,无论飞溅的焊接火花,还是震耳欲聋的操作噪声,都有着一种不加雕琢的工业美感,比那些自动化运行的先进机器,更能惹起他共鸣。
别所监督要是能在这里多拍几个镜头,那可真是太好了。
——这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。可惜的是,这趟采访估计是没法实现了。此时此刻,别所重峰正领着SUV组的人,在战争纪念碑那边大拍特拍呢。国内很多观众,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悲壮气氛,即便是电视台刻意营造出来的,也是照单全收。
旋律连续体有一个习俗,那就是把阵亡将士直接埋葬在牺牲地点。在虫族战争当中,第137号野战炮碉堡曾经先后易手五次,将近三百名各种性官兵在此阵亡。战斗结束后,幸存者们用战车残骸修建了简朴的纪念碑,种在士兵埋骨之处的鹫爪花,现在正是盛开之时......
“蓝星骑士!蓝星骑士!!”
年轻持镰者充满活力的呼喊,打断了元一朗的浮想联翩。他是摄制组的熟人,上个月刚刚举行成年仪式的步枪手乌苏尔,英语说的比很多中学生都要流利:
“好多人,在找你!跟着我,过去吧?”